中國司法觀察員

中司觀察

English阿拉伯語簡體中文荷蘭人法國德語印度語意大利日文韓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瑞典希伯來語印度尼西亞越南語泰語土耳其馬來語

大數據,人工智能與中國的正義: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01年2019月XNUMX日,星期日
分類: Insights
責任編輯: 林海斌林海斌

大數據,人工智能與中國的正義: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21年2019月XNUMX日,第三屆“法律大數據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在中國南京舉行。 研討會上,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我國司法領域的最新發展。 中國正義觀察創始人杜國棟博士、於萌博士也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由 東南大學法學院 在南京。 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學院設立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王祿生教授擔任基地主任。

基地一直在法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開展前沿研究,為最高人民法院等地方法院開發了部分產品,並榮獲2019全球法律黑客馬拉鬆上海賽區冠軍。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研討會中一些參與者的觀點。

一、我國智慧法院發展概況

李建立法官(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作了《智慧法院的現狀、成就與規劃》的演講,從以下五個方面與我們分享了我國智慧法院的建設:

1.中國法院建立了四個公共平台(我們已經介紹了這些平台) 之前)通過互聯網向當事人和公眾提供法庭信息。

2.中國法院已通過訴訟服務網站為當事人提供在線訴訟服務,目前正在將網絡應用程序(即“中國移動微法院”)接入中國最大的移動社交應用程序微信。

3.中國法院開發了智能庭審支持系統、庭審語音識別系統、類案推送系統、減刑假釋信息化辦案平台、道路交通糾紛“數據在線整合”處理平台等系統,輔助法官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4.中國法院正在利用信息系統來提高判決執行效率(我們已經介紹過這一點) 之前). 

5.中國法院建立了連接全國法院的OA系統(審判管理系統),實時採集所有法院、所有法官、所有案件的信息。 根據這些大數據,中國法院可以實時分析全國各地的法庭審判情況,評估法官的個人表現,以及評估社會經濟狀況。

二. 語音識別技術在法庭上的使用

科大訊飛法律業務群副總裁高桂彬先生髮表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領域的應用前景與趨勢》的演講。 科大訊飛是中國領先的科技公司,以語音識別為核心產品。 目前國內一些法院正在使用科大訊飛的產品,將庭審錄音當場實時直接翻譯成文字。 科大訊飛正以此為起點,為法院提供更多產品。

高先生介紹,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部門的應用主要包括智能語音處理、電子檔案轉化為結構化數據、法庭儀器質量檢測、音視頻分析、人臉識別等。

高先生認為,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作用是輔助法官,而不是取代法官決策。 因此,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機耦合,即人工智能處理佔法院工作量80%的常規問題; 而剩下的20%則由具有專業知識和判斷能力的人類來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討會還使用了科大訊飛的技術,將參會人員的發言轉錄成中文文本,並實時翻譯成英文。 於是,會場大屏幕上同時出現了中英文字幕。

三. 法律智能問答機器人應用

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主任王路生教授做了《法律智能問答機器人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演講。 王教授在基地主持過多個項目,本次演講與他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有關。

王教授介紹了中國政府對司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重視。 例如,國務院在《國家信息化“十三五”(13-2016年)規劃》(“十三五”(2020-2016年)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提出“智慧法院”和“智慧檢察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智慧法庭”。 中國科學技術部計劃在該領域投資2020億元人民幣(約合900億美元)。

王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小法”機器人已接受諮詢15.4萬次,法律知識數據庫已存儲500,000萬條數據。

王教授介紹,“小發”這類機器人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在第一代中,知識數據庫是手動構建的,內容覆蓋範圍非常有限。 根據關鍵詞為用戶提供答案;

第二代知識庫以半自動方式構建,覆蓋特定領域。 可以接受用戶的單輪提問。

第三代知識庫以半自動方式構建,涵蓋更多領域。 可以接受用戶的多輪提問。

第四代知識庫可以自動將其數據擴展到數據庫之外,並可以用情感表達與用戶進行對話。

目前,“小發”機器人正在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發展。

四. 區塊鏈技術在訴訟中的應用

騰訊法律創新部總經理吳平平先生做了《司法區塊鍊及其應用實踐》的演講。

吳先生表示,根據他的研究,2012-2018年期間,涉及電子證據的案件佔80%。 其背後的原因是,大多數消費合同(如網購合同、消費金融合同等)的簽訂和支付以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都發生在網上。

他分析了20,300萬份提到“電子數據”、“電子證據”等詞語的判決書,發現只有7.2%的案件中,電子證據被法院採信。 這說明法院很少採信電子證據。 吳律師認為,電子數據量大、容易被篡改、難以妥善保存,當事人很難向法院證明電子證據的真實性。

吳先生認為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防篡改、可追溯的分佈式賬本技術。 (我們已經在中國法院引入了區塊鏈技術 以前的帖子.)

目前,中國企業非常熱衷於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子證據。 國家網信辦發布了首批在其登記的區塊鏈產品。 16個產品中,197%與區塊鏈在法律領域的應用相關。

吳先生表示,目前中國司法領域的區塊鍊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是公有鏈,具有以下特點:沒有官方機構維護,所有節點權限相同,訪問和退出無需授權。 在杭州互聯網法院首次採信區塊鏈證據的案件中,其中的區塊鏈就是公有鏈。

第二類是司法聯盟鏈,具有以下特點:由多個機構共同發起和維護,每個節點的權限不同,訪問和退出需要管理機構的授權。 目前,北京互聯網法院採用的“天平鏈”、廣州互聯網法院採用的“網通法鏈”以及騰訊開發的“至信鏈”都是司法聯盟鏈。

中國大部分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會加入區塊鏈聯盟,方便區塊鏈記錄他們的數據。 如果公司或其用戶需要將這些數據提交給法庭作為證據,他們可以通過區塊鏈向法庭證明這些數據是真實的、未被篡改的。

五,其他

除上述發言者外,研討會上還有另外10位發言者,分別介紹了各自的技術以及在法庭上的應用。 他們還從倫理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對訴訟、法律和司法的影響。 我們將持續關注中方在這方面的進展。

 

提供者: 國棟杜杜國棟 , 夢雨餘萌

另存為PDF

你可能還喜歡